当代电影

期刊导读

从影片《乱世佳人》看电影与文学著作之间的差

来源:当代电影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1-16

一、 影片《乱世佳人》的创作背景 美国制作电影《乱世佳人》改编自玛格丽特·米歇尔的长篇小说《飘》。全长共3小时45分钟,共分作上、下两部,以其恢弘的气势以及对于原著人物与内涵的精准表现表达出了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动乱社会现实,上映时一举拿下多个奥斯卡奖项,时至今日依旧被人们奉为经典。 影片《乱世佳人》之所以被人们奉为经典,不仅仅是由于其在时代与观念中的与时俱进性,还源于其独到的艺术手法而精准不输原著的人物刻画与氛围营造。不同于小说的长篇巨著,电影就算是以接近4个小时的长篇幅,假如想要全然表现作品的全部也还是捉襟见肘,因而影片的制作者们采用了删繁就简的拍摄风格,将小说的多个场景与章节进行有机融合与取舍,选取最能够体现出时代特征、烘托出人物形象的场景加以描写,最终成就了这部电影史上的伟大制作。比如,小说中南北战争时期,种植园主们悠闲娱乐的生活场景画面描写比比皆是,而在电影中,导演却将舞会场景精简到两个最具代表性的场景,既能够在简短的故事中初步介绍斯嘉丽、阿什利、白瑞德的性格,同时也交到清楚了斯嘉丽的第一段婚姻,能够兼具性格与剧情双方而不显冗长繁杂,导演对于剧情的把控由此可见一斑,这也进一步促成了电影《乱世佳人》成为一部传世佳作。 电影《乱世佳人》剧照 在电影观赏过程中,由于其与文学作品的反复领悟不同,人们往往更加注重电影的故事性而忽略其中蕴含的韵味,但是电影《乱世佳人》不同,导演通过独特的镜头语言与意向表现,向人们传达出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动乱社会状况,并用剧情引导观众深思。例如,导演采用与原作者相同的方法,并未用具体的战争场景来描写战争,而是通过亚特兰蒂斯越来越多的伤员,街头越来越沉闷的气氛以及留守在家的妇女和老人们恐慌的眼神来表现这场战争对当时的社会带来的摧残。客观地说,正如这部影片在当时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所获得的多项大奖所表现出的,它确实是电影历史上优秀的文学作品改编代表作。 二、 从影片《乱世佳人》分析英美文学与英美电影的共性与差异 在艺术范畴之内,英美文学与英美电影由于各自对于故事的讲述以及主体的深化的注重,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共通性。第一,无论在文学作品或是电影作品中,创作者对于主旨以及精神内涵的表达都是通过对人物的塑造来实现的。例如,《乱世佳人》中作者玛格丽特·米切尔想要表达的在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南方种植园经济和思想与北方资本主义思想的激烈碰撞与融合,便是通过对主角斯嘉丽、白瑞德、阿什利等人的形象塑造以及对他们的情感思想解析来实现的。第二,文学作品与电影都是时间的艺术。小说与电影都是以时间为尺度来丈量世事变化与情感盛衰。斯嘉丽的一生无论是在电影或是在小说中都是通过战前、战争中、战后三个大阶段来表达其中的变化进而表述社会的兴衰与更替。第三,电影与文学作品的基本元素一致,二者都是通过在一定的时间、地点、人物身上发生了某些特定的事情,通过这些事件带给人们的影响来表达出创作者想要表达出的思想。第四,电影与文学作品同属叙事性艺术的范畴。电影通过镜头对故事进行记述,通过镜头表达来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从而向观众传达出其特有的精神理念;而文学作品则通过文字记述故事,通过细腻的笔触与读者达成共鸣,二者的表述方式虽然略有不同,实则殊途同归,最终实现对自身思想的宣扬是具有相同之处的。从以上的观点看来,电影作品与文学作品虽然分属于不同艺术范畴,但是其中内在联系却是共同的。 电影艺术是通过光影表达的艺术,而文学是文字的艺术。在诞生之初,电影与文学作品载体的差异便决定了其在根本上的生长方向的不同。虽然,二者都是通过对故事的表述与人物的刻画来实现创作者创作意图的表达,但是,电影是基于光影与图像的表达,以实现对人们的影像与声音、视觉与听觉来唤醒人们实现情感共鸣,而文学作品是通过人们对于文字的接受并在自己的印象中实现对于文学作品表达内容的再创造而实现的作者与读者的共鸣。我们必须承认,电影离不开文学,并且在相当长的历史发展阶段中离不开对文学的改编和再创造。[1]二者在取得人们思想认可过程中所使用的途径不同。人们在接受一部电影所表达的观念的时候,往往会看到导演精心设计,演员细心演绎的场景,从而得到强烈的观影感受,文学作品则是依靠作者对于语言和文字纯熟的运用能力和其对人们思想流动无形的把握能力实现的。可以说,电影是人为创造影像而引发共鸣,而文学作品是唤醒人们脑内的影响而引发共鸣。另一方面,电影与文学作品都是时间流动的艺术产物,但是电影在以时间流动为轴线的同时,应用光影手段加强了自身对于空间维度的应用。比如我们在电影《乱世佳人》看到的,电影作者们通过对塔拉庄园、十二橡树庄园的空间描述来体现在那个时代的南方种植园主们的生活,通过立体的画面表现出那个时代的特征,而在小说中则通过作者瑰丽的文笔来表现。 三、 英美电影与英美文学的互动发展 英美文学作品为电影制作提供经典素材。剧本是电影创作的基础,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够进一步运用光影的艺术,实现对文字艺术的再创造。在还未出现电影的时代里,欧洲便出现了改编自文学作品的戏剧,甚至特意为表演而创造的文学作品,比如莎士比亚的戏剧等。电影诞生以后,由于其对戏剧独特的记述特征,人们自然而然地将其与文学作品联系起来,这便产生了许多改编自优秀文学作品的电影,比如《乱世佳人》。文学名著《飘》以其女性笔触的独特细腻之感以及作者对于美国南北战争独到的把控力度,在出版后得到了很多读者青睐,而电影导演更是旋即发现了其在光影艺术中独特的故事价值,因而在当时力争拿下拍摄权,虽然费时良久、耗资不少,甚至导演更换了三个,女主角寻找了三年之久,然而总归是没有辜负这部长篇小说作者的精心构思与独运匠心,成就了这部脍炙人口并奉为经典的电影。在如今电影市场已经逐渐趋于发展瓶颈期的大环境下,除却好莱坞的目光具有科技独具性,将电影艺术置于未来发展环境中,电影制作素材越来越难以觅得独到性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改编文学作品,将其百十年来甚至千百年来经历过时间考验而历久弥新的思想观念应用于现代化的电影艺术中,成为了当代电影创作的不错选择。比如我国张艺谋导演所翻拍的莫言文学作品,比如《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屡次重拍。文学作品以其经过时间考验的艺术光辉吸引着人们。 英美电影进一步加大文学作品推广力度,赋予文学作品时代的进步意义。能够经历千百年时间考验的文学作品必定有其存在的价值。电影在对文学作品作出一定改编的时候,往往会赋予其特定的时代价值和意义。电影能够借助流动的影像、变换的造型、复杂的声音、强弱不同的光线来传达信息、营造氛围,而文字只能通过白描等手法构造想象空间。影片《乱世佳人》为了顺应上个世纪二战的历史背景,也对其中的有些章节作出了改编,以使得作品能够顺应当时人们的思想需要,达到更大的思想共鸣效果。许多优秀的英美文学作品在改编为电影作品时,都在其中进行了部分修改。比如曾经多次翻拍为电影的英国作家简·奥斯汀的作品《傲慢与偏见》,曾先后七次改编,每一次作品中所选取的角度、想要表达的内涵虽然大体上不会脱离原著,但是总会因为时代历史背景的不同而有些不同。例如20世纪中期时候的电影作品,为了顺应那个时代人们对于和平与美好的希冀,影片所采用的大团圆的结尾便十分让观众感到舒心惬意。进入21世纪,人们的思想日渐发展,甚至女权主义日渐兴起,所以2005年的版本采用以女主角伊丽莎白的视角来掌控全局,通过这位美丽大方的姑娘的视角来表现旧贵族时代中中产阶级对于贵族生活的向往,并体现出那个时代女权主义的萌芽。英美电影在进一步改编文学作品并结合自身光影优势提高自身艺术价值的同时,也使得更多的人开始了解原本并不够大众化的文学作品,诸如《乱世佳人》《罗密欧与朱丽叶》《战争与和平》等艺术价值臻于顶峰的文学巨著,原本在坊间流行并不广泛,但是通过电影的改编与再创作,使得其在大众中得以再次流行,而作者创作时的思想光辉也得以流传。 结语 如今,越来越多的优秀英美文学作品经过人们一定程度上的改编而走上银幕,与此同时,英美电影与英美文学的互动发展也值得我们深思。一方面,文学作品经过适当的改变能够在其主题上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借助电影独特的镜头艺术表现出更加强烈于原著的感情思想,从而得到进一步的推广。另一方面,能够为电影制作者青睐的作品必定是经过大众的广泛鉴赏得到人们普遍认同的,这样的作品在思想内涵上更胜过普通商业影片,再经过适当的改编与电影的独特表现方式,更能够成就优秀的电影作品。 英美文学与英美电影原本就是拥有着诸多共性的两门艺术,电影能够使得文学作品的影响更加广泛,甚至在更大程度上宣扬文学作品所表达的精神内涵,而文学作品一方面是电影常用的取材之地之一,另一方面,也是电影艺术精神内涵的源泉。文学作品能够给人诸多启发,促进人们创作出精神内涵更能够与人们的思想观念相接轨、引发人们思想共鸣的电影作品。

上一篇:当代中国电影的魔幻现实主义图景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