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电影

期刊导读

当代中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新特征基于全国十省

来源:当代电影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12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并多次做出重要指示和重大战略部署。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中央要求、扎实推进这一工作,推动广大青少年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但是,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这一工作仍然面临许多严峻挑战。在人的生命历程中,中学阶段不仅是个体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道德品质与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敏感时期。对中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状况的调查分析,可以透视我国当代青少年的整体特征与发展趋势。

一、文献回顾与研究思路

关于道德的论述,可追溯到古代孔子的“仁爱”思想、孟子的“五伦”和“四德”思想、汉代的“三纲”和“五常”思想、宋代的“八德”思想等。自现代以来,学术界关于道德的研究主要包括两种范式,即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和道德结构理论。

道德发展阶段理论认为,人的道德发展存在一定的阶段性。在各个发展阶段,人的道德取向与行为模式会存在差异;同时,前一阶段的道德发展往往又是后一阶段道德发展的重要基础。其中,“四阶段论”认为,人的道德发展包括自我中心阶段(2~5岁)、权威阶段/他律阶段(6~7/8岁)、可逆性阶段/自律阶段(8~10岁)、公正阶段(10~12岁)[1]。 “五阶段论”认为,亲社会道德判断的发展包括享乐主义、自我关注的推理,需要取向的推理,赞许和人际取向、定型取向的推理,移情推理,以及深度内化推理等五个阶段[2]。“六阶段论”认为,道德发展包括三个水平和六个阶段,即前习俗阶段(惩罚与服从阶段、相对功利道德定向阶段)、习俗水平(寻求认可定向阶段、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后习俗水平(社会契约定向阶段、普遍的伦理原则阶段)[3]。新近的研究进展还包括道德情绪归因、道德移情(包括普遍性移情、自我中心移情、对他人情感的移情和对他人生活状况的移情等)、认知加工(包括直觉判断、事后推理、理性劝服、社会劝服、理性判断、个人反思等)与道德发展等[4][5][6]。

道德结构理论认为,道德具有多元的内在结构。比如,在“本我—自我—超我”人格结构理论中,超我代表着个人内化了的道德标准[7]。有学者将其划分为道德敏感性、道德判断、道德动机和道德品质四种基本成分[8]。还有很多学者推崇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在内的道德结构理论[9]。在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四类公民道德,《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则提出了包括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生态文明教育等范畴。

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对象的身心发展特点,本研究构建了测量中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基本结构。其中,纵列是内容维度,包括二项核心道德(理想信念、文化传承)和三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横列是结构维度,包括道德心理发展的三维度,即道德观念、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行为。 总体而言,调查内容涉及中学生的理想信念、文化传承、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和德育环境等方面,每项内容设计着重关注中学生的重点发展维度(标★),具体见表1。

本研究的理论框架如图1所示,分为两个维度—即传统和现代的维度、集体和个体的维度。一是时代的维度—在传统和现代之间。研究显示,不同区域中学生持有的道德取向有所差异。总体而言,经济发达地区(如东部地区以及城市)的中学生更倾向于现代和个体的道德观,西部地区以及农村的中学生则更倾向于传统和集体的道德观。二是群体的维度—在集体和个体之间。总体而言,集体取向的道德观与中学生年龄成反比,即年龄越小者越遵循集体主义道德规范;个人取向的道德观与中学生年龄成正比,即年龄越大,则越独立、越遵循个体主义道德规范。

表1:问卷设计基本结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行为热爱祖国 ★ ★热爱中国共产党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认同中国梦 ★ ★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认同共产主义 ★ ★个人志向和梦想 ★ ★理想信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文化传承革命文化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 ★助人为乐 ★爱护公物 ★保护环境 ★ ★ ★遵纪守法 ★奉献社会 ★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孝敬父母 ★尊老爱幼 ★勤劳节俭 ★ ★文明礼貌 ★勤奋好学 ★ ★对人友善 ★诚实守信 ★个人品德德育环境家庭环境 ★学校环境 ★社会环境 ★

上一篇:你守护文化我们守护你我与当代电力文化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