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电影

期刊导读

跨文化传播视角下中美电影花木兰的叙事方法研

来源:当代电影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26

《花木兰》这部电影改编自乐府民歌《木兰辞》,其中体现出的传统文化、人物形象及价值观为人津津乐道。后来美国迪士尼翻拍了这部电影,在体现东方异国情调的同时彰显西方人的价值观与审美,并产生了巨大影响力,是一个在全球化语境下进行跨文化传播的典型案例。但是中美两国使用了不同的策略对花木兰故事进行叙述,本文将从以下方面进行比较研究。

一、跨文化电影的叙事行为分析

花木兰之所以从众多故事形象中脱颖而出,原因在于其“英雄女性”的身份,若是用男性角色表现木兰的战绩和功劳,在效果上会略显平凡,正因为女性角色独特方才凸显木兰行为的突破性[1]。在叙事行为上,中国电影《花木兰》从父母对木兰相夫教子的渴望开始着手刻画,接着交代边关告急、木兰无奈替父出征,并着重围绕着木兰的军旅和感情生活展开叙述,比如在队友的嘲笑声中用智慧证明自己、森林洗澡巧妙避免暴露、雪山受伤被赶出军营以及最后皇宫救主。而迪士尼的《花木兰》则主要在“个人英雄主义”和自由理念下对性格方面进行刻画,课堂考试打小抄解燃眉之急、公然为父亲要年迈出兵而求情、独自引爆最后一颗炸弹击败匈奴和最后突出重围进入皇宫救主并高兴地拥抱皇帝,这些都是木兰性格的表达。

二、跨文化电影的叙事手段分析

中国影片结合视觉、听觉元素,运用插叙、倒叙和顺叙的手法,利用影视蒙太奇手段进行叙事,通过抽象表现具象,在战场上将士们用手牌及贴身信物象征生命,木兰父亲的武器象征着忠义勇敢及浓浓的父女亲情,既贴近中国百姓的生活又具有浓郁的东方传统特色。迪士尼电影在采用蒙太奇手法的基础上,使用歌剧演唱的方式体现主人公的心理活动[2],比较经典的有媒婆介绍木兰去相亲、母亲给木兰梳妆打扮希望她可以好好表现的场景和相亲失败后与父亲月下对坐、吟唱自己内心的郁闷与疑惑的场景,歌剧演唱烘托了环境氛围。

三、跨文化电影的叙事目的研究

我国传统儒家思想注重“忠孝仁义”,尤其是“孝”,被尊为“百德之首,百善之先”[3]。花木兰在中国传统文学中,相当于圣女贞德,她喜欢读书,精于纺织,恪守忠孝的她看到父亲年事已高家中再无适龄男人而决定替父从军,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挽救国家从而实现光宗耀祖,这一直在突出历代统治者都推崇的忠孝的理念。在迪士尼影片中,把代替父亲出征作为故事的出发点,交代父亲的身体状况是为了突出木兰的独立,表现木兰想通过努力实现和证明自己的价值。在感情的刻画上,木兰听从内心、大胆找寻自己的爱情。木兰拥有着冲破传统、崇尚自由的鲜明的自我色彩,她的内心渴望实现自我价值,不甘被传统女德思想和孝道忠君思想捆绑。

四、跨文化电影的叙事接受研究

跨文化传播的核心是“跨文化”,一种文化走出国门面向世界时,代表的是一个国家的形象,跨文化传播的交流互动与文化认同,又改变塑造着国家的形象。对不同文化领域跨越的过程,也是传播和被传播双方对文化的编码与解码过程,大多数人的反应会表现出对文化的差异感,因此跨文化传播的行为选择是基于“陌生”与“距离”的概念上进行的[4]。动画电影的叙事方式不同,观众在观赏影片时,由于个人情感与喜好不同,或是心理和性格方面的差异,其接受与喜爱程度也不一样。学者尧斯将在观赏前提前进入的自我意识称为“期待视野”,观众在决定观赏一部影片时,会带有平时观赏电影积累下来的一般性思维认识,并且这种思维认识在观赏影片的过程中会被同步刷新得到不一样的反馈[5]。但一个亘古不变的定律是,推陈出新的东西总是能引起大众的注意,而陈旧刻板的内容会随着时间淡出大众视野。一部能够最大程度吸引观众的影片,需要在叙事文本、形式及结构上与受众的心理保持差异和新鲜度。

因此,不同的文化在进行交流时,一定不能忽略受众自身的文化需求。尤其是《花木兰》这种动画电影,擅长运用图像进行更直观的表达,通过大胆又富有创新的叙事技巧吸引越来越多的大众群体。中国影片从开头便通过“听从家人安排去相亲”和“皇帝发文征兵后替父从军”塑造花木兰的忠孝性格特征,与我国长久所宣扬的精神内核呼应,也为广大中国观众所接受。迪士尼影片则是基于西方人的精神理念来塑造花木兰的形象,重点刻画了一位追求自由、实现自我价值的女子,所以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国外观众虽然看到的是一个陌生的主角和文化背景,但没有感受到强烈的文化冲突,并在观影过程中逐渐接受了这种文化传播方式。

上一篇:移动互联网时代电影的传播模式分析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