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电影》
现在的观众与之前有什么区别?
在互联网时代的社会系统之中,基于传播媒介的变迁,观众在观看和接受层面,发生了很大变化,互联网平台对电影的及时反馈机制,是前互联网时代所没有的,电影在与观众的及时互动中创作和生产,形成新的创作模式和新的接受模式。
尤其是“网生代”作为一个过程性的概念群体,在互联网语境下有关电影生产、传播与接受过程中,已形成了当下电影观众的一部分特殊消费群体。
这一群体受网络文化的影响,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认知和接受方式等方面,都区别于传统社会形态下的形式,拥有自己的选择和观看电影的标准。
针对新生的“网生代群体”,电影借助互联网力量,在创作层面不断实现资源整合,以多样化的内容来应对观众;同时在接受层面创新形式,加强互动来满足新生观众的自觉意识与文化叛逆。
不可忽视的是,互联网发展的这些年,同样也是中国社会转型、社会变迁的重要历史时期,逐渐凸显出的各种社会问题。
如社会分化所带来的,包括收入分配不平等各种社会现象,在网络化时代借助自媒体传播力量,不可避免的产生负面的社会效应,正是在此语境下,个体意识开始逐渐增强,网络为不同社会个体的释放和表达,提供了平台和渠道。
虚拟世界是对现实世界身份的重构
现实世界中,诸如财富、地位与阶层权力等,一系列涉及身份的等级标准,在网络化的世界里,都面临着被解构和重构的可能,人们在通过网络获得一种‘自我'重构的过程之中,毋庸置疑,能够获得某种替代性满足,某种基于网络的自我认同。
因此IP的持续发热、网络大电影的不断发展中,以及围绕电影所建构起的网络舆论环境等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对电影的题材选择、内容形式以及再现形式等方面,不断发生作用。
正因为如此,在社会功能与商业运作层面,通过观影的互动交流活动,将电影纳入到一个广泛的社会意义层面,关注产业转型与社会结构变迁。
从电影叙事与社会泛文本、与观众之间,在潜移默化之中所建立起的,一种想象性和推断性的关系,从当代电影文化研究的角度而言,“观看电影”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实践活动,已然在文化消费层面,构成一种文化场域。
对网络化时代电影的社会化功能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在电影社会学层面,获得更具阐释性的意义,无论是对电影研究,还是对于电影的创作实践而言,都具有某种积极的现实意义。
这一代青年是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的,现已成为中国电影核心受众群,他们对PC、移动终端拥有一定的话语权,并对各种互联网应用驾轻就熟,具有明显的青年亚文化特性。
他们的感情观、价值观以及观影偏好等等,都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电影的题材、语言、风格以及叙事,“受众为王”的格局正在形成。
网络化时代,电影的发展之路应该怎么走?
网络化时代的观众不再被动的接受信息,他们也开始有意识地参与到信息的生产过程中,甚至能够参与到电影内容的创作,受众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参与电影的生产。
互联网时代用户的参与意识,包含在人们平时看似日常的各种行为之中,每个人的表达行为和交流行为,处于一种新的时代背景和文化理念中,多元化和平等性彰显。
基于此背景,网络化时代下电影文本表达,与观众之间形成新的互动模式,两者相互作用;基于网络化时代多屏融合发展的影像表达渠道更多,大银幕不再是观众获得观影体验的唯一渠道,通过各种网络视频终端皆可获取电影资源。
基于网络开放性和互动性的“观看”更加个人化和自由化,自我参与意识和个体体验得到极大的满足。在互联网的介入和渗透下,电影与网络机构之间相互协作,在跨界合作与资源整合的过程之中,发挥了电影社会功能。
此外,作为一种工业化的组织机构,电影工业在整体运行之中,始终处于与其他机构的互为关系与作用之中,电影与网络机构之间的相互关系更加密切,并在跨界合作与资源整合的过程中,在社会化功能层面电影发挥着更加重要的影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