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电影》
刘凤林,内蒙古赤峰人,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系,现居北京。2009年就读于中国国家画院,师从黄格胜先生、卢禹舜先生;2014年就读于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院,师从谢振欧、张道兴先生。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并获奖。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人民书画院艺术创作院副院长,民建中央画院画家,创作题材多以草原及北方山水为主。
艺术评论
草原情结梦依依
刘凤林,内蒙古赤峰人,出生于敖汉旗。叔叔刘萍与大哥刘凤山皆是连环画、插图画家,绘画之氛围熏陶着童年的刘凤林,受到两位之启蒙,使之涂鸦成趣,奠定未来艺道。19岁考上赤峰师范美术专业,毕业后任教于当地师范学校。1991至1993年进修于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师承卢禹舜、高卉民先生。艺术学院之系统教学,使之受益匪浅,其间临摹了大量宋、元山水作品,打下扎实基础。名家授教与自我修炼,画之余研读中国画史、画论,使传统水墨画之继承与发展有崭新之认识。2009至2013年入国家画院深造,先后就读黄格胜、卢禹舜先生工作室,使山水作品焕然一新,年过知天命,使之不急不躁,精益求精,求学之心更加强烈,岁月之洗礼,成熟之修养,使作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李可染先生古稀之年自称“白发学童”,此乃中国大家虚怀若谷之境界,亦是艺术品步入成熟阶段之感悟,是艺术家走向成功之里程碑。刘凤林得悟于此道,故学而不倦,2014至2015年又深造于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院,问道于谢振欧、张道兴先生,深入研修明清山水,尤其对龚贤积墨法语言研究与借鉴,对中国传统山水审美语言之继承与发展,不断地在实践中体悟民族文化真谛与传统笔墨艺术之奥妙。山水画作为中国画主流包涵笔墨语言各种技法与审美规范,积墨法在山水画形成发展中表现颇显特殊。故,近代黄宾虹,李可染等山水大家,皆对积墨法有更深入认识与理解。积墨法具有浑厚华滋之韵,系山水画笔墨之精华。“春生,夏长,秋收,冬藏。”造化循环发展,生生不息。通过他强烈自我表现手法,作品来龙去脉合理合法,造型构图空间处理,黑白巧妙运用皆不与人同,开创了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之新境界。2015年作品《克旗春润》以草原为题材,蜿蜒曲折之残雪贯穿草原,茂密草原春风吹拂,唤起万物复苏之风,令人想起“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作品《夜雨瞒人去润花》,绿草如茵,树木茂盛,远山墨色层层尽染,山涧水流潺潺,分明是夏季夜雨润物细无声。《溪山秋色》,整幅作品焦墨皴擦点染,用笔苍茫,有阳刚之气,天水一色蔚蓝,山峰整体朱黄,丛林凋零瑟瑟,山坡梯田错落有致,亦是金秋收获之季节。《东山之夜》,构图严谨,黑白处理得当,皑皑大雪明亮照人,山下丛林顶风雪而屹立,不畏严峻气候,寒冬过后即春天,此乃自然之慰籍。
刘凤林成长于草原,有着博大而深厚之草原本土人文资源,有着本体文化所造就之民族自尊与自信,自然与心境交融后自我思想大自在、大自由之抒发。在题材上寻求新颖笔墨语境,以大幅规格创作成品,如《山里人家》,《坝上草原》,《草原残雪》等。投稿中国美协大型展览,多次入选或得奖,主流展览评委之认可,证明刘凤林草原作品之肯定。中国山水画至北宋初,始分北方画派和江南画派,唯不见草原画派。古时草原乃胡地游牧民族,主流文化艺术盛于中原,此乃历史地域所然。历代画草品种之多,应算清代石涛,石涛之草,乃点缀画面而已,并非草原之草。古诗有“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却无水墨草原之图。明代董其昌言:“画家以古人为师,已自上乘,进此当以天地为师。”草原之作,转换纸上,却无古人之法可效,原野之草,单调不入画,平整难构图。刘凤林感情细腻,心静内敛,善于思考,与草原有丰富之情结,对草之生态观察入微,经写生与创作结合探讨,笔墨语言挖掘与生成,乃草原创造主客观相结合转换纸上之过程。慢慢深入掌握草原物理之变化,不断探索与尝试,找到表现草原之笔墨形式,构成草原画风外在形态与内在意蕴之达体系,区别于他人笔墨符号之特征,形成自家之法。故,今人皆称刘凤林为“草原画家”,他之独特草原风格,为奠定当代草原画派之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