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电影》
文/米兆军
我爱文学,但对音乐的热爱,尤其是那鼓声,却一点也不输于文字。
-题记
听歌听音乐有些年头了。感觉自己就像一个渔夫,在音乐的海洋里,时不时地撒上一网,一首歌或者一首曲子被打捞上来,如获至宝,分门别类地放入自己的音乐盒里,沐浴,更衣,焚香,沏茶,然后悄悄躲进自己的屋子里,亦或是找个僻静之处,听得昏天昏地。在旋律的引领下,灵魂进入冥想状态,霄汉之外,思绪飞腾;有时又如入定一般,什么也不想,就这样呆呆地聆听,一时不能自拔。
从小时候起,我对鼓声就情有独衷。儿时,除了隔三差五看场电影,农村基本没有什么娱乐活动。但在我们那一带,差不多每个村子里都有一套锣鼓家什,每逢过年就会拾掇出来。吃罢了饭,村人聚拢,砸鼓的砸鼓,敲锣的敲锣,打镲的打镲,乡村"音乐会"开场。人们把"乐队"团团围住,有的颔首;有的侧耳;有的闭目。更多的人则把自己也想象成了锣鼓手,模拟着敲锣打鼓的动作,身子随着节奏摇摇摆摆,相比真正的乐手,那份投入丝毫不打折扣。
小时候盼过年,别的孩子是因为年意味着吃得好,有新衣穿。但对我来说,我更渴望听那鼓声。那鼓声可比鞭炮声动听多了。鼓声让我亢奋,好像血液在小小的身躯里汹涌起来了,直想找一个口喷射出去,否则,既使你是一个腼腆的人,也不禁有些蠢蠢欲动了。
那鼓声让"年"更有了仪式感。儿时的年,天天敲锣打鼓,从早到晚,直热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在我听来,虽然那鼓声差不多就一个点,但我就是听不够。到了饭点,人们也玩累了,"音乐会"散场,"鼓手"们都回了家,而我总是意犹未尽,恋恋不舍,以至有时"锵锵"的鼓声响进了梦里!
也许童年的这个爱好沉淀在了心底,直到现在,我特喜欢听有鼓声的曲子。我总觉得,一首歌儿或曲子要想好听,必定得有好的低音,也就是说鼓声必须出色才行。鼓声是一首歌儿或曲子的底韵,是衬托红花的绿叶,只有有了鼓声的衬托,乐感才会饱满。鼓声不仅掌控着歌曲呼吸的节奏,而且传递的能量也大。音乐的声音其实就是一种能量,是由电能转化而来。电能先借助音响设备转化成了高中低声波,再借助空气传递给耳朵,它是遵循能量守恒定律的。而低音传递的能量最多。
无疑,在一首歌曲的所有音乐元素里,鼓声是最能调动情绪的。鼓槌砸在鼓面上,鼓面发生了震颤,搅动了周围的空气,包括你胸腔里的空气,形成了声浪。声浪一浪接着一浪扩散开来,心脏的跳动也会不由自主地合了这节奏。只要你的血液足够丰盈,在心脏的推动下,血液的流动很容易就跟了这节拍。鼓声掀起的声浪先是经血液从大血管传导到小血管,进而再到毛细血管,血液肌肉联动,一个人就这样被带动了。所以,当看到一个不满周岁的幼儿随着音乐翩翩起舞的时候,你再也不必惊奇孩子的天赋,那也许就是人和声音自然而然产生的和谐共振!
正因为声音也是一种能量,若想欣赏到一首歌儿或曲子的美妙之处,声压最好要有一定的强度,营造出必要的"声势"才好。所谓"声势",是指声压达到一定强度而形成的能量感。小时候在打麦场上看电影,因为放映设备和胶片老化的原因,电影画面上经常出现道道斑痕,嗞嗞啦啦的电流声也很大,但感觉那歌声就是美妙,特能打动人,原因之一,我想肯定与高音喇叭造出的"声势"是分不开的。如今自己欣赏音乐,若想营造出这种"声势",把音乐元素的细节尽可能地还原出来,就得借助一套好点的音响设备了。
耳机本应是还原音场最逼真的系统,音场开阔,立体感十足,而且不受外界杂音的干扰,但长时间或大音量听耳机,容易对耳朵造成伤害,还是少用为好。至于发烧音响,那是发烧友的追求。如果有兴趣玩一玩,你将发现,音乐带来的享受会让快乐翻倍。要是你的耳朵不太挑剔,那就用用蓝牙音箱吧,携带方便,价钱还不贵。比如小米的小爱音箱,399元,音箱虽小,"声势"一点也不弱,品质杠杠的。99元的小米户外蓝牙音箱mini也不错。就是这么个小东西,放出音来不失真,无杂音。声音干净不说,低音部分虽算不上澎拜,但气势十分的足,而且有爆发力,有控制力,瞬时响应也不错,放出音来,音质饱满、通透、圆润。二十年前我购置了一套发烧级的音响,后来又添置了一套多媒体有源音箱,如今这款蓝牙小音箱是我的新宠,整天带在身边,爱不释手。从这款小小的音箱身上,可以看出我囯的制造业如今已是多么强大。